中国为何不取消绿皮火车?高铁发达仍保留低成本客运优势和社会功能
分类:列车资讯
发布时间:2025-02-27 21:43:22
中国高铁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,然而绿皮火车作为铁路运输的一部分依然存在。尽管绿皮火车的客座率常常低于40%,并且长期处于亏损状态,它们仍然在铁路上运行。这种现象引发了一个疑问:为什么在中国高铁网络如此发达的情况下,仍要保留这些速度较慢的老式列车?
数据显示,目前绿皮火车的实际客座率常常低于40%,且长期处于亏损状态。与高速铁路相比,绿皮火车内部设施简陋,在夏季闷热冬季寒冷的情况下连基本的空调设备都难以提供。相比之下,高铁和动车组不仅速度更快,而且配备了现代化的服务设施。

然而,绿皮火车的价格优势不容忽视。以西部某条线路为例,同样距离下的票价,绿皮火车硬座价格通常只有高铁二等座票价的三分之一左右。这使得绿皮火车在特定客运市场中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,尤其是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。
从运营效率来看,绿皮火车确实面临挑战。由于行驶速度慢,一趟车次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,直接导致了运营成本上升。再加上车厢维护、人员工资等固定支出的负担,使得绿皮火车经营状况并不乐观。即使在传统节假日客流较为集中的情况下,部分绿皮火车上座率依然难以突破60%。
然而,仅从经济效益角度评判绿皮火车存在价值是片面的。实际上,这种看似落后的交通工具承载着更为重要的社会功能。它们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,往返于边远城镇之间,为那些尚未被高铁网络覆盖的地区提供基本出行保障。
如果说高速铁路代表着中国铁路现代化的未来,那么绿皮火车则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。两者共同构成了多层次、全方位的铁路运输网,其中高铁承担着快速客运重任;而绿皮火车深入基层,服务于更广泛的社会群体,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从技术角度来看,绿皮火车运行的传统有砟轨道具有独特优势。虽然无法支撑高速列车运行,但其简单可靠的特性在特殊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。尤其是在经济基础薄弱的偏远地区使用时,这种传统铁路施工和维护成本较低、维修操作简便的特点成为重要的保障。
面对极端天气或自然灾害,有砟轨道展现了强大的应急能力。例如,在2022年四川泸定地震后,正是依靠这种传统轨道快速修复特性,灾区铁路运输得以优先恢复,为救援物资运送提供了重要保障。此外,有砟轨道对地形适应性强,能够在复杂地形中灵活铺设,这为偏远山区铁路建设提供了可行方案。

从社会价值角度来看,一些经典的绿皮火车线路见证了中国铁路网络的深度覆盖。例如,宝鸡至阿克苏的K1669次列车横贯西北地区,穿越戈壁沙漠,串联起沿线众多小站,不仅承担客运任务,更是区域间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。
乌鲁木齐至和田的5827次绿皮火车则是南疆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。每年棉花收获季节,这趟列车将南疆优质棉花运往全国各地,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。而在青藏线上运行的绿皮火车,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展现了其稳定可靠的性能特点。
在一些特殊地理位置,绿皮火车甚至需要借助轮渡完成跨海运输。这种独特的运输方式虽然耗时较长,但为海岛居民提供了可靠的交通保障。车厢可以被分解后装上渡轮过海后再重新组装继续行驶,这使得绿皮火车成为高铁难以替代的灵活运输工具。
近年来,一些绿皮火车线路还开发出了观光功能。例如,穿越大兴安岭的漠河线路沿途83个站点串联起原始森林与草原风光,这些慢速列车为人们提供了欣赏自然美景的独特平台,成为了别具特色的旅游产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