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家庄人几乎都知道北道岔,这是一个铁路与公路相交的道口。以前,只要有火车通过
分类:列车资讯
发布时间:2024-12-05 09:10:25
在河北省省会石家庄,几乎无人不知北道岔这一地名。这是一个铁路线与公路相交的交通节点,过去每当火车经过,铁道路口的防护栏就会放下,导致公路上的行人和车辆必须等待,有时甚至需要等候十几乃至二十分钟,给市民出行带来相当大的不便。
那么“北道岔”这个名字是如何来的呢?其历史可追溯到1928年,当时为了配合正太铁路与京汉铁路货站的建设,增设了一片道岔区域,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北道岔。由于石家庄车辆厂(位于北方)主要通过这个道岔进出,因此得名“北道岔”。
提起南道岔,你知道它在哪里吗?
在北道岔周边,交通网络复杂,包括通往任栗村的一条小路,共有六条道路汇聚于此,使得车流集中,尤其在那个汽车还未普及的年代,三轮车、石家庄特有的“蹦蹦车”,以及人力板车和拖拉机等交通工具的混杂,让情况变得更加拥堵。
到了70年代,北道岔地道桥的建设改变了这一状况。它的落成让市民无需再因火车经过而长时间等待,大大改善了人们的出行体验,成为了那个时代石家庄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。人们纷纷前往新地道参观,使之成为市民生活中的热门话题。
和平路上曾遍布工厂,如马胜利造纸厂、水泵厂、棉五、棉一、棉二、一印、棉三、棉四、华北制药、拖拉机厂、拖配和钢厂等,使得北道岔成为了东西向交通的繁忙路段,经常导致严重的交通拥堵,对通勤市民来说尤为不便。
然而,在1985年7月10日,一座仅耗时188天建成的北道岔立交桥启用,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。作为石家庄首座立交桥,它迅速成为了城市的标志性建筑,甚至有人特意骑自行车上桥欣赏这新奇的景观。
有趣的是,在建设过程中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:在1985年6月29日的一个雨天,工地上忽然出现了69名来自棉纺三厂的夜班工人,他们身着各种颜色的工作服,义务劳动了一个上午后悄然离开,至今没人知道他们的名字。
如今,北道岔桥已经成为了历史,取而代之的是和平路高架,它横跨了旧有的地道桥,使得这一区域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,昔日的繁忙和拥堵已不复存在。

